魔鬼的迷魂汤
本书简介
《魔鬼的迷魂汤》(以下简称《迷魂汤》)是霍夫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上卷作于1814年,下卷作于1815年。作者花在写作此书上的全部时间仅几个星期。《迷魂汤》于1816年在柏林出版。
《迷魂汤》几乎涵括了哥特小说的全部主要元素,包括恐怖、神秘、古堡、深渊、黑夜、超自然、厄运、幽灵、死亡、颓废、癫狂、情爱、谋杀、原罪、家族诅咒等等。《迷魂汤》用的是自传体。作者以一虚幻出版社编辑的身份出现,因偶然得到书中主人公梅达尔杜斯的手稿,将其整理成书。因而全书除了编者按和几处以他人口吻做的批注外,全部是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的。霍夫曼曾在给友人的一封信里指,《迷魂汤》主人公梅达尔杜斯的一生荒淫离奇,他其间辗转于天堂和地狱之间,目的是要表现出,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冥冥中都受到一个无形力量的主宰。对于这一点,书中主人公亦做过大段大段的感叹。
《迷魂汤》的故事基本上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方面,梅达尔杜斯身负原罪出生于圣菩提之地,在修道院里长大,从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成为大名鼎鼎的布道神父,后来喝下魔鬼的迷魂汤,逃离修道院,踏入尘世,遇上错综复杂的乱伦家族中的诸多成员,干下谋杀、乱伦、赌博等恶事。其间,梅达尔杜斯多次濒临毁灭,他的近乎超自然的高祖父每每出手救他,而他的“双影人”(亦是他同父异母兄弟)也多次出现。后来梅达尔杜斯幡然悔悟,履行严苛的苦行赎罪,却无法彻底消除邪恶的心结。只有在纯真超然的爱的感召下他才完成了救赎,成为圣洁的人。另一方面,梅达尔杜斯离奇的一生也为主宰这个世界的无形力量做了一个悲壮的诠释。
作者对书中几个主要人物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人的双重性。首先,梅达尔杜斯和其双影人可以说是时而一分为二,时而合二为一,以至于连梅达尔杜斯有时都在问自己到底是谁。而奥雷利雅却是被他人赋予了双重性:凡人和基督的新娘。另外一个几乎贯穿全书的人物彼特罗•贝尔坎珀(又名彼得•舍恩费尔德)则自以为是两个人。
和大多数哥特小说一样,恐怖和神秘是《迷魂汤》着墨的重点,但全书结尾时仍有不少谜底没有解开,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作者简介
恩斯特·特奥多尔·威廉·霍夫曼(Ernst Theodor Wilhelm Hoffmann),笔名E.T.A.霍夫曼(E. T. A. Hoffmann),1776年1月24日出生于东普魯士柯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一个律师家庭。集德国浪漫派作家、法学家、作曲家、音乐评论人于一身的霍夫曼一生共创作过5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3部长篇小说,此外他还擅长作曲和绘画,写过2部歌剧、1部弥撒曲和1部交响乐。霍夫曼的小说作品多神秘怪诞,他喜欢用大段的人物内心独白,他笔下的故事情节夸张荒诞,层次多结构复杂,与后来的现代主义文学有很深的渊源。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爱伦·坡等都受过霍夫曼很大影响。
霍夫曼发表第一篇小说时33岁,但在他一生余下的13年里,他的主要精力并没有放在小说创作上,因为他认为自己能在音乐上为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为表达自己对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的敬意,霍夫曼后来甚至正式更名为恩斯特·特奥多尔·阿玛多伊斯·霍夫曼(Ernst Theodor Amadeus Hoffmann)。他发表过许多颇具影响的音乐评论。法国作曲家雅克·奥芬巴赫雅克·奥芬巴赫(Jacques Offenbach)的著名戏剧《霍夫曼的故事》正是取材于霍夫曼的作品。出自俄罗斯音乐巨匠柴可夫斯基之手的著名芭蕾舞剧《胡桃夹子》亦是取材于霍夫曼的中篇小说《胡桃夹子与老鼠王》。德国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也称霍夫曼的音乐理论对自己产生过影响。
霍夫曼1822年6月25日于柏林去世,终年4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