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错别字
1、因对字、词语的掌握和理解有误而用错:
比如“戛然而止”弄成“嘎然而止”;“抑或”写成“亦或”;“闲暇”写成“闲瑕”……这类的错误可谓五花八门,不再一一列举。值得一提的是,相当常见的错误是,不少人“的”、“地”、“得”的用法分不清。
2、明显可看出,是输入时不够细心所导致的错误。
如果遇到这一种情况,并且出错频率较高时,在通读时要格外注意,因为这意味着之前的程序环节可能出现疏漏,甚至译者和负责人都没有对文字的质量进行起码的阅读和把关。
二、标点符号
1、标点的误用;
2、标点缺失——该加标点的地方没有添加;
3、输入时的粗心大意所导致的错误:
比如双引号,两个引号都点了相同的方向;
例如,不注意中文格式的省略号和英文格式省略号的区别;
还有输入时多加了标点的……
三、译名的不统一现象。
人名、地名的译名在前后文不一致。但通读编辑若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谨慎,不可轻易地进行更改和统一。比如就曾遇到这种情形,Larree和Larry;Alex 和Alexander,在原文中其实是指同一个人,只因在不同语境、情形下的不同称呼,所以翻译时也相应随之变化。这就不能轻易地判断为是译名不统一而随意改动。
遇到此类情形,建议最好查看一下原文。或者标注出来,待商榷核实,以免误改。
四、文字风格的不统一现象。
文字不是死的符号,它被人用了之后,形成的文章是带有“生命”的,像人一样,有着独特的面孔和气息。由于译言古登堡的书多数是协作式翻译,往往是至少两个、甚至更多的译者共同完成。所以虽然是一本书,但不同的译者负责不同的段落,如果之前没有经过较好地沟通商量的话,译出来的东西难免会面目各异,也直接影响一本译著内在语言风格的统一。所以,在通读时也要特别注意这一点。比如本人在通读时就曾遇到这样的情形,一部译著读起来,明显能感觉到不同部分文字风格很不一样。登陆古登堡此书的界面查看上传的原文,发现不同风格的部分恰好由不同的译者负责。遇到这样的情况,需要通读编辑在反馈中将此陈述出来,以便联系负责人,看如何弥补、解决这问题。
由于古登堡采取的是多人协作式翻译,所以通读时,需要保持对文字的敏感,特别注意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