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罗伯特·勃朗宁与伊丽莎白·芭莱特·勃朗宁,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知名的诗人伉俪;而更为中国人所熟知的,是他们之间那段感人至深的传奇爱情。流传甚广的版本是,伊丽莎白15岁那年骑马摔伤,之后一直瘫痪在床。24年后,因为勃朗宁的爱,才让她重新站立起来。从目前可见的资料来看,伊丽莎白确实多年缠绵病榻,但瘫痪之事并未得到确切的证实。但是,人们情愿相信,伟大的爱情,能够战胜病魔,治愈残疾。

她,没有倾世容颜;他,没有高官厚禄;他们之间的爱情,完全是基于彼此的才华与思想,与世俗的金钱或美貌毫不相干。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两位诗人从陌生到熟悉,从戒备到信任,从钦慕到爱恋,这一切发展变化都是通过书信实现的。一群翻译爱好者想要利用业余时间翻译他们的书信集,看起来真是不知天高地厚。然而,尽管我们诚惶诚恐,可怎么也舍不得放弃。因为,这样的爱情实在太美好、太迷人!一百多年后,在我们这个时代,太缺少这样的爱情。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最原始、最直接的文字,是两位才华横溢、惺惺相惜的诗人鸿雁传书、互诉衷肠。去译,唯恐我们水平不济,折辱了诗人的才气和深情;不译,又怕错失了这场心灵的盛宴。最终,我们还是忍不住想要去探究、去膜拜;我们也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然被感动、被洗礼。于是,我们硬着头皮,迎难而上。

以前,只知道这对夫妇是著名的诗坛伉俪,也只读过他们的几行最著名的诗句。开始翻译他们的书信之后,对两位诗人终于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罗伯特幽默风趣、热情奔放,伊丽莎白多愁善感、细腻谨慎。他比她小6岁。性格的差异和年龄的差距,都没有阻碍他们相依相恋,执手偕老。

两人因诗歌而相识、相知、相爱。伊丽莎白年龄更大,成名更早。罗伯特因为她的诗歌爱上了她,发出了他们之间的第一封信,请求见面。几经波折,通信十余封之后,两人终于得以相见。第一次见面之后没几天,罗伯特就寄出了求爱信,用文字向伊丽莎白倾诉衷肠。

伊丽莎白因为自己年近40且身体病弱,对爱情早已失去希望,坚决拒绝了罗伯特的求爱,并要求他将那封信烧掉。罗伯特照做了。但他只是暂时按捺情愫,继续坚持不懈地写信给伊丽莎白,只是再不敢轻易表白。

频繁的书信来往,让伊丽莎白对罗伯特的了解和信任与日俱增。在罗伯特坚持不懈的鼓励之下,伊丽莎白开始出门走动,身体状况渐渐好转。与此同时,她内心的坚冰也开始缓缓融化。终于,她不再拒绝,接受了他的满腔深情。自此以后,再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们的爱,即使是来自伊丽莎白父亲的强烈反对。

罗伯特效仿他心中的偶像——雪莱,带着心爱的女人私奔了。然而,不同的是,雪莱第一次带着女人远走他乡的时候,才19岁,太过年轻的他误读了自己一时的冲动,他找错了那个人。而勃朗宁夫妇初次见面时,他33岁,她39岁,都已过而立之年;成熟的爱情始终伴随着理性,他们第一次就找对了人。

从罗伯特第一次写信给伊丽莎白,到两人私奔结婚之前,1年9个月的时间里,他们一共写了570多封信,几乎是一天一封。起初,两人只谈论诗歌,语气也中规中矩;渐渐的,书信内容开始变得越来越丰富,语气也变得越来越亲切和风趣。伊丽莎白的变化尤为明显。在罗伯特的感染之下,她写给罗伯特的信不再字斟句酌、小心谨慎,字里行间也逐渐变得俏皮诙谐,情深意浓。

从各自信末的落款和对彼此称呼的日渐亲昵、语气和措辞的微妙变化,可以看到,他们两人由最初的陌生同行逐步成为知心挚友,最终结成亲密伴侣,为爱走天涯。

他们两人在信中不仅互诉衷肠、互相欣赏,也评论作品、研究文学;不仅探讨人性、同情弱者,也针砭时弊、憧憬未来。他们也会有分歧,但无论怎样的分歧与争论,也并未让他们对彼此的爱恋减弱一分一毫。面对分歧与误会,他们不但不会指责对方,还总是抢着自我批评,把责任归咎于自己;而同时还不忘为对方送上最动人的溢美之词。这或许正是他们这段传奇爱情的最伟大之处。如今,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情侣恐怕少之又少。

两人婚后的15年里,不曾有一天分离过,直至1861年6月的一个夜晚,伊丽莎白在爱人的怀抱里安然睡去,再也没有醒来。这一年,罗伯特才49岁。这位蜚声英伦的大诗人于1889年12月去世,享年77岁,终身未再娶。这不由得让人们想起两句脍炙人口的中国古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随着翻译工作的推进,我们深切地意识到,一个半世纪的岁月,真的是难以跨越的时空距离。今时今日,想要完全、透彻地理解两位诗人的所思所言、所爱所憎,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唯有尽最大的努力。然而,最终还是留下许多的遗憾,许多语句只能按照字面直译,背后隐含的深意却难以捉摸。或许,这就是两位诗人之间的爱情密码吧!

两位博学的诗人情侣在信中还会时不时使用拉丁语、希腊语、意大利或法语词句,不懂这么多门外语的我们,不得不借助于网络翻译器,否则必然无法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我们要感谢网络翻译器,更要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如此先进的科技和发达的网络,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翻译外文经典。

然而,由于种种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困难,将近10人的翻译小组最终只剩下几个人,翻译进度也一拖再拖,几近烂尾。不过,我们总算坚持下来了。

现在,这本书终于要上线了。就像我们有幸得到了一粒百年前遗存下来的花种,精心呵护之下,它开出了花朵。有人可能会觉得它平淡无奇,有人可能会认为它流于艳俗。而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的心血和精力没有白费,无论如何,花儿终于绽放了。那是一朵独一无二的爱情之花。

  在艰苦漫长的翻译过程中,时常也有惊喜的发现。作为一百多年前的诗人情侣,他们的通信内容不但有热烈的学术讨论和理性的思想交流,还与现代恋人之间一样,也有卿卿我我、你侬我侬、俏皮打趣、正话反说……以及那些只有他们自己才懂的密码情话。果然,爱情真的可以跨越时空。

百年沧桑,爱情不老。

前言

        我父母结婚以后从未曾分离过,这些是他们之间所有的往来书信,在考虑出版它们的时候,我似乎别无选择,要么同意出版,要么烧掉它们。我固然也可以将这个问题留待我死后由别人去抉择,但是,我觉得那样是逃避我应当承担的责任。

       我母亲去世后,我父亲把这些信珍藏在一个大小正合适的镶花盒子里,从那以后它们就一直静静地躺在里面,按照时间顺序,一封挨着一封;我父亲亲手在每个信封上都编了号。

       我父亲把他别的信全都烧掉了,在他去世前不久,他提到了这些信,“那些信就在那里,待我走后,你按照你的心意处理吧!”

       其中有几封信可能会让人觉得没什么意思,但如果不出版这部分的话,也只是省下几页纸罢了。我认为这些书信应该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给世人。

       我要向我父亲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米勒·莫里森夫人致以诚挚的谢意,因为她不懈的支持和帮助,才使得信中一些由于墨水褪色而变得非常模糊的字迹得以辨认。

                                                            罗伯特 B. 勃朗宁【1】

                                                                                    1898年

声明

       这两卷本的书信完全是按照它们原来的样子出版的,没有任何改动,除非明显的笔误。即使是标点符号,尤其是很有特点的句号和破折号,大部分也保留了。方括号中加入的注释主要是为了解释希腊文,并为希腊诗人提供参考。所有这些,都要感谢F.G.凯恩先生,他完成了对书稿的校对,罗杰·英格潘先生也提供了帮助,并编制了书后的索引。

图片

1. 罗伯特·勃朗宁画像


    

译注:

【1】  勃朗宁夫妇唯一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