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试译稿展示

楼主
mitsudomoe 2015年3月21日 01:29
下面是入选试译稿@Litschi 第一场 客厅 雯徳拉 妈妈,你为什么把我的裙子做得这么长? 贝格曼太太 你今天满十四岁啦! 雯徳拉 早知道你会把裙子做这么老长,我还不如不满十四岁呢。 贝格曼太太 这裙子不算长,雯徳拉。你说怎么办呢! 每年开春你都要长高两吋,这能怪我吗。你已经是大姑娘了,哪儿能还穿着公主裙到处晃。 雯徳拉 我穿公主裙总也比穿这件睡袍子好看呐。—― 再让我穿一次嘛,妈妈!就再穿一个夏天。我是十四也好十五也罢,这口麻布袋子都能穿得了。—― 咱就留着它等我下次过生日再穿吧。现在穿,我一定会踩掉裙边儿。 贝格曼太太 我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我多想你一直保持现在的样子。别的姑娘们在你这个年纪都还笨手笨脚的,你正好相反。—― 人人都在变,谁知道你到时候会变成啥样呢。 雯徳拉 谁知道呢,说不定我活不到那时候呢。 贝格曼太太 你这孩子,你怎么会有这种念头呐! 雯徳拉 别这样,好妈妈,别难过嘛! 贝格曼太太 (亲吻着女儿)我的宝贝心肝儿! 雯徳拉 当我晚上睡不着的时候,就会想这些事儿。想的时候我一点也不难过, 而且啊,多想想,会睡得更好。—― 妈妈,琢磨这些事,是罪过吗? 欢迎大家积极交流讨论啊~
1楼
mitsudomoe 2015年3月21日 01:33
下面是入选试译稿@mitsudomoe 第一幕 客厅 文德拉: 妈妈,你为什么要把这条裙子做得这么长啊? 贝格曼太太: 你今年就14了啊! 文德拉: 我要是知道,你会把裙子做得这么长,情愿我还不到14岁。 贝格曼太太: 这条裙子一点儿也不长。你这孩子每一年都高出两英寸来,我又有什么办法?你究竟还想怎样?都这么一个大姑娘了,总不能还穿那些小公主的小裙子吧。 文德拉: 不管怎样,我的小公主裙要比这睡袍更适合我。就让我再穿一回吧。妈~妈~!就这一个夏天!不管我是14还是15,这麻布袍子,都穿得下。那就等到15吧。现在,我只要把这裙边扯下来。 贝格曼太太: 我都不知道说你什么好了。孩子,你就好好做你自己吧。别人家的姑娘们在你这年纪都是乖乖的,你却完全相反。等别的姑娘们都长大了,又有谁能知道你会是个什么样子。 文德拉: 谁知道呢。说不定就没有以后了。 贝格曼太太: 孩子,我的孩子!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文德拉: 不是的,亲爱的妈妈,不要难过。 贝格曼太太:(亲吻文德拉) 我唯一的心肝小宝贝! 文德拉: 在夜里,我睡不着的时候,这些想法就悄悄的来了。但我一点儿也不会因此而难过。我知道,这甚至能让我睡得更好。妈妈,想这种事情,有罪吗? 请大家积极交流讨论啊~
回复
2楼
Litschi 2015年3月23日 05:11
@mitsudomoe: 1.“你今 年 就14了”—— 原文“heute"含有信息:今天是雯徳拉的生日(裙子是成长一岁的礼物) 2.”那就等到15吧“ —— 不是很顺畅 3.现在,我只要把这裙边扯下来” —— 这里是说裙子还太长,"只会“让她总是踩到裙子边(把裙子的花边踩掉) 4,”你就好好做你自己吧“ —— 其实是保守的贝格曼太太忧心女儿成长带来的种种改变,想”behalten"女儿单纯的现状,而不是鼓励她做自己 5.“别人家的姑娘们在你这年纪都是乖乖的” —— 这里我也想了半天怎么表达,原文是指青少年进入青春期,由于身体的变化或身心成长而常出现的不协调和笨拙感 6.”说不定就没有以后了"—— 相当含蓄的译法:) 7.“但我一点儿也不会因此而难过” —— "dabei traurig sein",不是因此难过。雯徳拉在思考死亡的时候,感受到的并不是忧伤(反而是某种平静甚至满足....) 另外,你提到“异化”的问题,我想了想,觉得需要具体情况具体解决。很都中国读者已经熟悉的外来概念,我赞成直译。而读者不熟悉的,我觉得可以考虑看看转译成本土概念(尽量精简译者注脚),不然, 译文可能会显得生涩古怪,甚至断断续续。而且,并不是所有文字或故事都需要或适合保留“陌生感”的不是? 我暂时只想到这里。下次继续。晚安!
回复
3楼
血喑 2015年3月23日 05:42
辛苦了。 非德语或文学类专业,译文贴在这里,还请大家多多指教。 第一个版本很口语化,有些地方缺了些信息,不确定这个剧本的德语属于口语还是相对书面的类型,我保留意见。 我参考了英文的译本,stakig und plump这个地方大多是翻译成dumb之类的词语,所以我觉得说笨拙比较恰当。 第二篇译文里,Was willst du denn!没有翻译出来。 第一幕 客厅 温德拉 妈妈,为什么你给我的做裙子这么长? 伯格曼太太 你今天就满十四岁了! 温德拉 要是我早知道你会给我做这么长一条裙子,我倒宁愿别变成十四岁。 伯格曼太太 温德拉,那条裙子不长。你想要什么样的呢?你这孩子每个春天都长高两英寸,我有什么办法呢?倒是你,应该像个大姑娘一样,别再穿那么短的裙子了。 温德拉 不管怎么看,我穿紧身连衣裙都比穿这睡裙好看多了。就让我再穿一次嘛,妈妈!就这一夏天。不管是十四还是十五岁,我都可以穿这件悔罪服。我们就把它留到我下一个生日吧。现在我应该把那些褶边扯下来。 伯格曼太太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我的孩子,我真想就由着你保持你现在这个样子。其他的女孩在你这个年龄都长得又粗壮又笨拙。你恰恰与她们相反——谁知道当别人长大后,你会变成什么样呢。 温德拉 谁知道呢?或许我就不在了吧。 伯格曼太太 孩子,孩子,你这种想法从哪儿来的! 温德拉 没事的,亲爱的妈妈;不要难过啊! 伯格曼太太(亲吻着女儿) 我唯一的宝贝儿啊! 温德拉 在夜晚,每当我睡不着的时候,这些想法就会来找我。我一点儿都不会为此难过,而且我知道我会因此睡得更好。——妈妈,思考这些有罪吗?
回复
4楼
血喑 2015年3月23日 05:58
谢谢你给的标注。 ich wäre lieber nicht vierzehn geworden我考虑了很久,翻译成“变成”,这种说法在我看来比较顺口,“变成xx岁”说起来很舒服,也比较适合青少年,或许是语言习惯的关系吧。 Prinzeßkleidchen字面意义确实是“公主裙”,但谷歌上这个词给出的图片和我们中文意义上的“公主裙”不一样,我觉得依然翻译成公主裙会造成误导。因为女主角是叛逆的女孩,而穿“公主裙”的女孩则很少有这个文化特质。 皱边那个我也想讨论一下。
回复
5楼
mitsudomoe 2015年3月23日 15:37
@Litschi 果然还是要讨论的。有些地方我也是换了好几种表达,可能反而在意思上离原文越来越远了。必须承认自己读有的时候读不出问题来。谢谢指正,这些地方都会再仔细斟酌一下的 :)
回复
6楼
mitsudomoe 2015年3月23日 15:49
@血喑 欢迎参与讨论。很欣赏你严谨的态度。这个公主裙我觉得合适,一方面女主是个无知少女,一条从小就爱穿的裙子不太会是紧身的款式,因为小女孩没有什么腰身曲线,另一方面参考了一下在德文版的话剧演出当中她穿得裙子,应该是那种收腰的下摆敞开的连身裙。 仅供参考啊。翻译这件事情并没有对错,只是讨论讨论合理性的问题哦~
回复
7楼
血喑 2015年3月24日 07:38
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既然有“信”,那当然是有对错的。 原文里并没有说是从小就穿,可能是十二岁、十三岁甚至十四岁,这个年纪的欧洲少女已经发育了,同理可以参见洛丽塔。紧身这个词可以商榷,但就收腰来说,可以认为是遵循身体曲线,这也与下面那个像麻布口袋一样的悔罪服相对应。如果你们能找到更好的词,我还是建议把公主裙换掉。你所说的剧中的裙子也不是汉语意义上的公主裙,只是条比较短而修身的连衣裙而已。前面好像有谁提到过读者的问题,对于汉语读者来说,十四岁的女孩要求穿短而修身的裙子,是追求自由,是与这部剧的主题相称的;而十四岁的女孩要求穿公主裙,这就让人质疑她的双Q发育。对于人物的形象塑造,会造成偏差。 另外我认为女主角不是无知少女,这在她和母亲的对话里能看的出来。
回复
8楼
mitsudomoe 2015年3月24日 15:57
在翻译中会参考你的意见,争取能有更好的呈现。非常感谢。 关于翻译的标准,我认为这是自由发展的,并不是一概而论的信达雅。其实对于一篇原文,每一个译者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不能简单的判断对错。因为在很多时候连作者本身都可能不知道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我认为这世上并没有“神圣的原文”,所以就不会有错误的翻译。这是我个人的观点,也许经过更长的时间会有更成熟的想法。很高兴能一起讨论文章和翻译理论 :)
回复
9楼
血喑 2015年3月25日 10:31
@Litschi 所提的那几个建议中,有几条就涉及到字词基本的准确性,这都是可以直接判断对错的。
回复
10楼
mitsudomoe 2015年3月25日 15:12
准确性,是的,就是这个词了。
回复
11楼
Litschi 2015年3月25日 18:48
看到你们对“公主裙”的讨论,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愧)。于是考虑了一番: 这里贝格曼太太所说的公主裙,指的是小姑娘们穿的裙子,这样的裙子长度通常是短的,颜色可能是艳丽的。联系剧本后面的内容,可以知道,贝格曼太太是位相当传统保守的母亲,在她看来,把自己“包裹”起来“遮”起来,这才是大姑娘该有的“正经”的穿着方式。 在这个关于青春的故事里,几位少年都以悲剧收场。导致悲剧的最重要原因,并不在于”青春期叛逆“也不是“对自由的求而不得”,而是,在成长过程的重要时期,他们没能够接受”启蒙“。他们好奇,憧憬,充满生气,聪明,但是无知。而无知的原因,是父母师长的“不做为”,他们“不教育”也“不启蒙”,甚至整个社会在这个问题上,对青少年是非常严苛、压制和残酷的。了解了后面的内容,再回头来看这这一场戏,我发现,这场母女俩关于长裙短裙的争论,反射的不是审美的代沟,也不是青春的叛逆,而是:女儿长大了,身体变化了,女儿自己却完全没意识到这个问题。母亲虽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却只笼统地说一句”大姑娘不该再穿小孩子裙“,而不打算和女儿深入谈谈成长将会带来的种种身心变化(因为谈论生理话题对贝格曼太太来说是”尴尬“和”不正经“的行为)。话个方式说,这时雯徳拉的心理可能是: 我原来的漂亮裙子穿的好好的,干嘛突然让我穿得像个修女!我不就是大了一岁嘛。(完全没有把年龄增长和生理变化联系在一起)而母亲是:姑娘大了,还这么露胳膊露腿的,不成体统。唉,让我怎么跟她说呢,太尴尬了。算了算了,十四岁也不算很大,先由着她去吧。所以有了母亲的妥协。 这是我的一点理解。 文字最可爱的地方,在于它能激发每个个体不同的想象和诠释。 我看了几个不同版本的话剧片段,演绎风格差别大得厉害! 甚至还有一部演绎得相当现代的电影。这都是很有意思的。 翻译过程,虽然远远不能像电影话剧那样“自由奔放”,但对在对文字的选择和对内容的表达上,还是满有活动空间的。前提是,对原文的贴切理解。 还提到了一个语言风格是口语化还是书面化的问题。我的想法是:第一,作为话剧,它的对话首先应该是通畅不拗口的,不是文牍语。第二,这本书里的主人公是十四五岁的青少年,他们的语言是直白的,肆意的,不文绉绉的。我不支持“文艺腔”:)话剧的诗意,并不取决于对话的“文艺”。
回复
12楼
mitsudomoe 2015年3月25日 21:17
@Litschi 非常同意你的观点。这也是我一直想表述的,却没有你表述的这么明白。点赞!
回复

登录以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