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译者ironing008的译稿

楼主
贝儿 2018年3月25日 17:25
本故事始于伊利诺伊州一个叫亚历桑德拉的小镇,时间始于1884,终于1889,当时的小镇,人口大约1万,有了点城市的味道,刚好能摆脱那股乡土气息。镇上有一路电车,一个剧院----其实也就是个徒有虚名的所谓歌剧院(没有人称之为歌剧院,因为那里从来就没上演过歌剧)——两条铁路,以及铁路上的两个火车站。镇上还有一个商业区,四周砌着砖墙,俨然是个公共广场。广场里有个县级法院,还有四家报社。这两家早报、两家晚报总是让镇上的市民感觉生活不时总会有涟漪泛起,小到身边鸡毛蒜皮,大到社稷江山之事,还有许多事情如此妙趣横生,还有许许多多的事情等着大家去拼一把。镇外周边,还有几处湖泊,还有一条溪流——也许这是亚历桑德拉最令人流连忘返的美景了——湖泊和溪流给人的感觉,就是此地绝非那种廉价的避暑景区。从建筑上看,这个小镇建成时间不算很短。和当时美国的所有城镇一样,这个镇上的大部分房子都是木屋,但却建的错落有致。每栋房子的前面都是大院子,让房子得以远离街上尘嚣,院子的花床、铺路砖,还有盎然的绿树,无一不是在提醒旁人,这里的生活有多惬意。亚历桑德拉是美国年轻人的天下。它的魂永远不老,在每个人心里,生活就是一切,且活且珍惜。 城里一隅,住着一户人家,论个性,论成员结构,都可以说是地道的美国家庭,地道的中西部家庭。不管怎么说这一户绝非破落人家——至少人家自己可不这么看待自己;但也称不上是富裕人家。父亲托马斯·杰弗森·维特拉是个缝纫机代理商,当时哪个牌子最有名气,哪个牌子最好卖,他就做本县的总代。他卖的缝纫机有20元一台,有35元一台,也有60元一台,每卖一台,他就拿到35%的利润。靠卖缝纫机并不能发横财,但也足以让他每年有差不多2万块钱入账。凭这个收入,他还想办法买了栋房子,还装修得挺舒适,他还送孩子上了学,还在公共广场买下了间商铺,用来展示最新款的缝纫机。他还回收其它品牌的旧缝纫机,抵价10到15元,换购新机器。他还会修缝纫机,——美国人脑子里有股特别的冲劲,这点他也一应俱全,他还不时拉一些保险业务,他当时只是想到有朝一日他老了,保险业也该深入人心,儿子尤金·田尼森·维特拉也可以干这一行当。他不敢说儿子将来有什么样的出息,但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总不是什么坏事。 他长得精瘦,反应敏捷,头脑灵活,个头不高, 沙白头发, 蓝色眼睛, 眉毛比较惹人注目, 鹰勾鼻子, 满面容光焕发,笑起来好像是在讨好别人。 作为推销员, 他要尽力说服那些固执的主妇,说服那些事不关己或意识保守的丈夫,让他们觉得他们家真的需要一台新缝纫机了。这种经历已经把他训练成为了一个谨慎、机智又不失手腕的人。 他知道如何与别人愉快相处,只是,他的妻子可能也想得有点多了。

登录以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