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译的时候一开始没看清要求,译了一点正文前的内容。希望对你的翻译能有所帮助。
中世纪的百态人生
作者 艾琳·鲍尔(Eileen Power)
文科硕士,文学博士
前伦敦大学历史准教授(Reader)[ 英国大学高级教师,仅次于教授。],一度为剑桥大学格顿学院(Girton College)研究员及讲师
我劝告你,不要关闭你的心灵,也不要关闭你的藏书室
——查尔斯·兰姆(Charles Lamb)
[ 查尔斯·兰姆(1775-1834),英国散文集、诗人及古文物研究者。此句摘引自他的散文集《伊利亚随笔选》中的“两种人”一文(“The Two Races of Men”, Essays of Elia)。这句话其实是有上下文的,现摘引如下(译者在此选择的是1987年出版的刘炳善译本):“看官,君家藏书若不甚丰富,切莫轻易示人。万一你不把书借给人家,心里实在得不过,那么,你就出借吧;只是,你最好借给像斯·梯·希【英国湖畔派诗人柯尔律治的全名塞缪尔·泰勒·柯尔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的英文缩写“S.T.C”三个字母的中文音译】”那样的读书人——因为,他一般来说不但能在约定时间以前把书归还,而且还书时还往往付出利息,在书上密密麻麻地写了许多眉批目注,使得书的价值相当于原来的三倍......那么,听我的话,你的心,你的藏书室,都不要向斯·梯·希关闭”(Reader, if haply thou art blessed with a moderate collection, be shy of showing it; or if thy heart overfloweth to lend them, lend thy books; but let it be to such a one as S.T.C.—he will return them (generally anticipating the time appointed) with usury; enriched with annotations, tripling their value...... I counsel thee, shut not thy heart, nor thy library, against S.T.C.)【原文使用的是早期现代英语,单词的拼写和语法与现代英语有一定的不同】。]
1924年第一次出版
献给1913至1920年我在剑桥大学格顿学院的同事和学生
世上若有天堂能使灵魂平静,
那便是修道院的静室——理由很多。
因修道院里绝无骂街和斗殴,
唯有服从及潜心研读的书籍。
在那里懒于修行者遭人唾弃,
僧侣们互教互学,充满诚挚友爱。
(For if heuene be on this erthe, and ese to any soule,
It is in cloistere or in scole, by many skilles I fynde.
For in cloistre cometh no man to chide ne to fizte,
But alle is buxomnesse there and bokes to rede and to lerne.
In scole there is scorne but if a clerke wil lerne,
And grete loue and lykynge, for eche of hem loueth other.)
——《农夫皮尔斯》,兰格伦(Langland, Piers Plowman)
[ 译者在此选用的是沈弘的译本。诗名与诗人名选用的也是沈弘的译法,但如今诗人的名字“William Langland”更常被译为“威廉·朗格兰”,诗名亦译“耕者皮尔斯”。据推测【正如我们猜测荷马是《伊利亚特》与《奥德赛》的作者一样】,威廉·朗格兰(1332-1386)是用中古英国写成的、通常被称为“Piers Plowman”的头韵诗(alliterative verse)的作者。朗格兰是十四世纪的一位籍籍无名的牧师。没有任何关于他的记载,他的个人生平亦无人知晓。关于《耕者皮尔斯》的作者,现存唯一可靠的证据,来自于其中一部手稿【《耕者皮尔斯》有A、B、C三个版本。A文本据信成文于14世纪60年代,共约2558行,没有结尾。作者于1470年代对A文本进行了彻底的改写,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八个诗节、近3800行的篇幅。成文于1387年之前的C文本包括序曲和22个诗节,全文长达7338行。不过,无论C文本是否代表作者的最后意图,评论家们一致都认定:在三个版本中,B文本的文学和思想价值最高】的最后一页:在其反面的出处里,有作者的名字和出身。2016年出版的张晗译本中,将这几句诗以散文的形式译为“当然,如果有人间天堂能让心灵得安息,那就是在修道院或僧侣学院里。原因很多:修道院有书籍供人们阅读学习,没有人打架争吵,这是一种全然顺服的生活。除了那些不用心修行的人受到鄙视,此间充满了甜蜜友爱”。]
自序
社会史有时会遭受这样的责难:它含糊而又笼统;对学生或者一般的读者来说,它的吸引力远不如政治史,因为,社会史较少描摹名流巨擘。事实是,通常情况下,能够帮助我们重现那些相当普通的人的生活的资料,与能够帮助我们书写诺曼底的罗贝尔(Robert of Normandy)
[ 这里指的应该是征服者威廉与佛兰德的玛蒂尔达的长子罗贝尔·柯索斯(Robert Curthose)。柯索斯曾试图获得英格兰王位,但失败。他的绰号“柯索斯”来自于诺曼底法语“Courtheuse”,意为短袜。]
与埃诺的菲莉帕(Philippa of Hainault)
[ 英王爱德华三世的妻子,黑太子爱德华(Edward the Black Prince)的母亲。]
的历史的资料一样多;而且,这样重建之后,普通人的生活虽然没有那么波澜壮阔,却绝不会比名流巨擘们的生活更无趣。我觉得,社会史尤其适合于所谓的“个性化服务”,而且,对一般的读者来说,以人格化的方式复活久已远去的历史,远比以学术专题论文——关于封邑发展的论文或者关于中世纪贸易的论文——的形式来展现历史要有效率得多(虽然对专家们来说,这些学术论著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不管怎样,“鲜活”才是历史学的价值所在。历史学家们应该永远把梅特林克的呼喊“这里没有死人”
[ 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比利时剧作家、诗人,曾获1911年诺贝尔文学奖。此句摘引自他的戏剧《青鸟》。其上下文为(译者在此选用的是郑克鲁的译本)“米蒂尔: (在草丛中寻找)死人在哪呢?...... 蒂蒂尔: (也在寻找)没有死人呀?......”]
当成自己的座右铭。正是这种把历史学当成一门关于死人的学问的看法(或者更糟,认为历史似乎不过是一门只能隐约与这两样事物扯上关系的学问:辛苦的劳作以及对鲜血和肉欲的渴求),让历史学著作一直游离于大众的阅读趣味之外(虽然历史小说尚能在大众的阅读范围中占据一席之地)。
我想通过构成本书的一系列人物生平简述,既向大家呈现中世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又向大家呈现历史材料的各个种类。因此,博多(Bodo)呈现的是农民生活以及一个典型中世纪封邑的早期形态。马可·波罗,威尼斯与东方的贸易;埃格伦蒂娜夫人(Madame Eglentyne),修道院的生活;梅纳吉耶(Ménagier)的妻子,一个中等家庭的居家生活以及中世纪时对女人的看法。托马斯·贝特森(Thomas Betson),羊毛交易以及伟大的英国商行“斯特普尔商人”(Merchants of the Staple)
[ 在中世纪拉丁语文件中,“staple”通常指“stabile emporium”,即位置固定的市场,因此,有人认为该商号的名称源于“stabile”(稳定的,固定的)一词。不过,也有人认为,该商号的名称可能跟“staple”另外几个含义的起源有关。]
的商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