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庸俗的人
本书简介
小说中没有贯穿首尾的情节,而是由不同人物经历的片段构成,片段间有松散的连接。片中塑造了一战之后生活在经济危机中的慕尼黑典型的小市民形象。
Alfons Kobler是一个被辞退的汽车销售,他利用自己的美貌勾引年老的女性,试图跻身上流社会,不惜侵吞公款和行骗。失业的缝纫女工Anna Pollinger与他有染。Anna终于有一天要开始“现实”地生活,把二人的肉体关系变成了金钱关系。而后Anna结识了公子哥Harry Priegler,他的父亲在战争中发了横财。Harry开着跑车载着Anna出游,期待着晚餐后可以进行肉体的交易。Anna最后遇到了失业的Josef Reithofer,善良的他给Anna找到了工作。
作者一直关注社会政治题材。他通过塑造一个个窘迫而没有出路的人物和依附于他人生存的女性形象刻画了一个贫困而疏离的社会。他认为大众戏剧要以大众的题材和形式展开。而当下小市民阶层流行“文明而隐晦”的表达方式,这在作者看来做作而又空泛,是对方言的摧毁。作者经常让人物这样说话,激起观众的批判,严肃而讽刺。
作者简介
Ödön von Horváth(1901~1938)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最重要的德语戏剧作家之一,终身匈牙利籍,自称德国作家,由于生于奥匈帝国,也被看作是奥地利作家。曾就读于布达佩斯、维也纳、慕尼黑,最后定居法国。早年当过编辑,1923年起专事写作。
早期剧作有《3018山的造反》( 后改名为《山区铁路》)。重要剧作还有《意大利之夜》、《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前者是一部喜剧,写德国一个小镇市民与崛起的法西斯势力的斗争;后者是一部悲剧性的作品,写一个少女对幸福的追求和失败,在1931年获得德国戏剧节最高成就奖克莱斯特奖。这两部作品取得的成功,标志着他在大众戏剧创作上的进步。他的作品及理论同时“摧毁”和“发展”了德语大众剧,成为诸如法斯宾德等一些20世纪60年代新一代批判性剧作家的楷模。纳粹上台后,他被迫流亡至法国巴黎等地。他一生共创作17部剧本,除以上提到的外,还有《卡西米尔与卡罗利妮》、《信念·爱情·希望》、《从塞纳河来的陌生人》、《费加罗离婚记》以及小说和诗歌。
原文链接http://gutenberg.spiegel.de/buch/der-ewige-spiesser-2884/1
字数 38,225
推荐人@Li_Jinhan
试译字数 435
请于两周内提交试译稿
距离试译结束还有 0天
项目负责人
暂无
译者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