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准备撰写这本淑女礼仪手册时,我的首要准则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能铭记这一条,则能避免有违淑女风范的粗鲁举止,而又有哪位淑女喜欢被粗鲁地对待呢?真正的基督徒该拥有的礼仪是靠时时刻刻考虑他人感受而练就成的,只要做到这一条,尽管有时在具体的礼节上可能有疏漏,但绝不会显得没有礼貌。

有了这条首要准则,我们便可以把礼仪理解为一种表达方式,优雅地阐释着世间种种美德。礼仪的本质在于注重举止和礼节,悦人悦己的同时令他人欣赏;又或者换一种更容易理解的说法,礼仪是内心的善良在日常行为中的体现。没有一颗善良、纯粹、坚定、情感丰富的心,便没有礼仪之说。

有些人认为,世人所崇尚的礼仪不过是用来掩饰恶意与欲念的面具,所谓礼节不过是作秀,其实内心根本不具备某些美德。在他们看来,礼仪的实质不过是虚伪和掩饰。请不要相信这种说法。要知道那些不遗余力地声讨礼仪的人,自己也正循规蹈矩地遵守着这些他们口口声声谴责的“虚伪掩饰”的礼仪。这些人之所以嘲弄礼仪,是因为他们深知,一位真正的淑女会将礼仪的原则于贯彻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家人之间,还是最亲密的朋友之间,她总能以文雅的礼仪对待身边的每个人。正是因为嘲弄者们意识到做到这点是多么的困难,他们才干脆嗤笑起礼仪,称其为欺骗。

真正的礼仪是善良心灵的话语。内心善良,无论何时都不会真正显得粗鲁。这些女士也许不能以最优雅的姿态出入热闹的沙龙;也许完全不了解上流社会的规矩;也许用餐礼节略显生硬,或谈话时所用的语法有些不妥,但她们绝不会说出伤害他人感情的话语,绝不会只图自己方便而让他人感到不便。她们永远能让周围的人如沐春风,善于自我牺牲,为人亲善而无私,言谈举止中可以看出真正礼貌的态度。如果教会这些女士有关礼貌的知识以及各种社交惯例,教她们如何在生活中更好地展示优雅的礼节,那么天生内心善良的女士,在社交活动的锻炼中,将最终成为一名淑女。

诚然,社会要求其成员既无私又有礼貌,但如果一个人没有真诚的心灵,仪式再繁复、礼数再周全、社交礼仪再熟练,也是白费,那些为了礼仪而礼仪的女士只会被人称赞为谦恭守礼,或者被说成非常有淑女风度,但她们不会作为无私慷慨、富有女性魅力而受人尊敬爱戴。

礼仪在每个国度都有其不同的存在形式,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永恒。从最凶蛮的野人不经特定仪式便不敢觐见自己那未开化的、野蛮的统治者,到欧洲最高雅的宫廷,抑或美国家庭的社交圈,礼仪无所不在。

真正的礼节存在于人的内心,其本质并不随场景和情形而变化,但是礼仪的外在形式却不尽相同。即便在相同的场景之下,时间也会更改其形式,这一年流行的优雅举止,下一年便将过时。

礼仪源自善良的心灵,自私和野蛮的想法会压抑它的成长。礼仪建立在你对身边人的友爱之上,建立在爱与被爱的渴望之上。因此,当如此一种纯洁、高贵的情感并不存在时,礼仪便只剩下形式的躯壳,从而沦为虚伪与欺骗。

鄙使友散,礼使友聚。

永远不要以言语提及或以动作暗示他人的缺点,要有宽厚之心,毕竟,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的宽容。要铭记箴言“其无罪者,可掷第一块石[1]”。更要铭记,礼仪的规范在于顾忌他人感受,在于使他人轻松惬意,在于坦诚地对待所有人。不要以粗鲁还治粗鲁,不要试图用傲慢无礼激怒对方,而是要报之以礼节与善意,这样一来,即便是最野蛮、最无礼的人也会无地自容。

礼仪制止一切愤恨,正如光滑的靶子令箭矢弯折。

施以援手时礼数周全,则令人加倍感激;拒绝他人时聊表歉意,则不会使人过于难堪。

善举若以温和、有礼的方式表达,即使在最低微的人看来,其中的善意也不会损失分毫,还能让最平常的举动充满优雅的格调和从容的风度。

虽然每做一件事都要严格遵循礼仪,但同时也要轻松自然地完成,仿佛单纯由内心的善意指引一般。

真正的礼仪,是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忘秉行。

注释:

[1]原文出自《约翰福音》第八章。众人欲将一位行淫的妇人用石头砸死,询问耶稣意见。耶稣说道,“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便可以掷出第一块石。”众人自问有罪,纷纷离去,最终留下的耶稣宽恕了妇人,并令其不再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