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战争回忆,1914-1918
本书简介
#友情提醒#:该书已经译完,需要一名负责人统稿,感兴趣的亲萌,快到碗里来~~~
此书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军的二号人物,埃里希·鲁登道夫在战后所写的回忆录。书中既有对史实的记叙,也包含了作者对战争的反思,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独特视角。
原文链接:https://archive.org/details/mywarmemories19101lude (第一卷)
全书字数:约8万字 (第一卷)
试译字数:约700字
作者简介
埃里希·鲁登道夫(Erich Ludendorff,1865年4月9日-1937年12月20日),德国的著名将军。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重要主将。
鲁登道夫出生于普鲁士的波森省(今波兰波兹南)附近的一个小镇。在12岁时进入陆军幼年学校,后与海因茨·古德里安入读同一间训练出很多优秀军官的军校。17岁时他从陆军士官学校毕业,被授予少尉军衔。1894年,晋升到德国参谋部,在1908年成为参谋部部署部总长。后参与试验著名的施里芬计划之细节,研究比利时的要塞城市列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鲁登道夫首先被任命为德军第二军的副参谋长,成为卡尔·冯·比洛的部下,负责攻陷列日的炮台,协助实行施里芬计划。成功后,他被调配到东普鲁士与第八军司令保罗·冯·兴登堡共事。兴登堡得到鲁登道夫与马克斯·荷夫曼相助,成功在坦南堡战役与马祖尔湖战役击败俄军。
1916年8月,参谋部总长冯·法尔根汉辞职,由兴登堡接任并掌管最高陆军指挥;鲁登道夫为副参谋长(Generalquartiermeister),并与上司合作无间,一跃成为德军的重要领导人。鲁登道夫大力支持无限制潜艇战,最后激发美国在1917年参战。
鲁登道夫与兴登堡的所谓第三最高陆军指挥,其实是军事与工业之独裁,将德皇威廉二世排出于统治阶层之外。他们操控内政,甚至能够迫使高级官员辞职,包括三度撤换总理,以及对国家的新官任命有否决权。
1916年,第三陆军最高指挥特意让列宁秘密乘坐火车返回俄国。结果,一如鲁登道夫所愿,1917年俄罗斯发生革命,东线战事缓和。1918年,鲁登道夫与列宁议和,并签订有利德国的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同年,鲁登道夫成为西线统帅,发动多次进攻(皇帝会战,Operation Michael),企图突围而出,但仍未能突破战线。美军的猛烈攻势令德军节节败退。陆军最高指挥在9月29日把权力交还德皇,直到皇帝被迫退位为止。鲁登道夫自己就逃到瑞典。
流亡期间,他写了不少文章与书籍,渲染德军的辉煌战绩,更发表著名的刀刺在背传说,宣称德军被左派政客出卖:他们以革命之刀,插入德军之背,最终令他们战败。鲁登道夫认为德国所打的是防卫战争,也指出威廉二世未能在战时组织有效的反宣传与有效领导国家战斗。他强烈谴责社会民主分子与左派出卖德国,尤其是接受凡尔赛条约。另一方面,他又注意战时国内经济环境,宣称尤其以犹太人为主的商人借着操控生产与金融事业牟利,而非为国家着想。他研究德国在战争末段时的罢工,发觉“国内战线”比德军阵线还要早崩溃,让国内动荡影响前线军士的士气,触发很多士兵“暂时休假”。更重要的是,鲁登道夫觉得德国人低估了战争对他们的威胁:他断定三国协约的战争目的就是要打败与肢解德国。
1920年,鲁登道夫以右翼政客的身份重返德国。1923年,他企图协助希特勒发动啤酒馆政变,结果失败,但在之后的审判中被判无罪。1924年,他代表纳粹党在国会获得议席,任期至1928年。1925年,他参加总统选举,但败于以前的上司兴登堡。
1928年后,鲁登道夫与纳粹党不和,最后他退出政坛。对于世界的问题,他断定一切都是基督徒、犹太人与共济会成员的错。他与第二任妻子创立了一个隐秘的会社(Bund für Gotteserkenntnis),会社到今天仍然存在。有传言指,他晚年时思想奇怪。1935年,希特勒想让他担任陆军元帅,但被拒绝;1937年,鲁登道夫逝世,获得国葬的礼待,希特勒出席了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