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后图书与出版(CC)
本书简介
引言
罗杰·培根 认为,世上有三样东西魔力非凡,分别是药草、矿石和语言。将植物纤维制成书页,将绿矾和黑炭制成墨水,再加上文字,三者合一便成其为书。
——马修·巴特尔斯《图书馆:不平静的历史》
话说起来,今时今日,图书到底算是什么玩意儿呢?
谈到图书,我们或许会联想起这些问题:
从纸张质量到显示器像素密度,
从封面用料到文字高亮界面,
从页面定位到段落定位……
停,就此打住。
实体图书与数字图书在外观上很像,这种类比追求像个甜蜜的陷阱。我们似乎强迫性地认为,书的魔力在于其外观。
事实上,那些引起人关注的图书,本质是由各种关联组成。观点与接纳的关系,作者与读者的关联,这批读者与那批读者的关联……这些关联都镌刻在时光之中。
未来的图书将是数字图书的天下。传统图书像是一块死也不能改的硬砖头;相形之下,数字图书宛如天外之物,没有重量,网络互联,还可以断断续续地章节发表。数字作品只需瞬息就能“成书”,可以故意做若干变形,文本旁边堆满社交网络分享的插件,还可以附加一些社区使用条款。
过去的图书体现作者独特的“个人经验”,未来的图书体现我们独特的“集体经验”。
如果我们期望参与塑造未来的图书与出版,应该从何入手呢?简单来说,我们有以下几条事实:
➢ 图书的写作方式发生了变化;
➢ 图书的包装方式发生了变化;
➢ 图书出版后受到的待遇发生了变化。
思考图书的未来,也就是理解这些变化之间的联系;思考图书的未来,也就是思考所有内容的未来。文字、图片、平台已经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如果把未来出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步骤孤立出来,无疑将错失具有革命意义的关联。
这些关联将塑造未来的图书与出版,体现在字里行间的系统里面。介乎写作与出版之间,介乎出版与消费之间,介于消费与分享之间。
如今,我们有机会塑造这些系统。与此同时,我们也将有助于增进作者、出版商、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良好关系。
我们将会遇上各种各样的手段,应用于数字出版作品。如欲借助文学来体现这一与时俱进的关系,适合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呢?如欲凸显我们的共同体验呢?如欲将大体衔接作品的出版前与出版后系统,从而定义出版的未来呢?如欲打造未来图书呢?
0
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