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亚当斯自述注记
敬以纪念我的父亲
内容
前言
第一章 最初的印象/1
第二章 林肯的影响/23
第三章 寄宿学校的理想/43
第四章 准备的误区/65
第五章 赫尔大厦最初的日子/89
第六章 开设睦邻中心的主观必然性/113
第七章 赫尔大厦的早期工作/129
第八章 贫穷问题/154
第九章 长达十年的经济讨论/177
第十章 伊利诺伊州率先制定的劳动法/198
第十一章 移民及其子女/231
第十二章 托尔斯泰主义/259
第十三章 公共活动与调研/281
第十四章 公民合作/310
第十五章 社交俱乐部的价值/342
第十六章 赫尔大厦的艺术/371
第十七章 俄国革命带来的影响/400
第十八章 教育制度社会化/427
插图
约翰·H·亚当斯 摄于1880年/22
埃伦·盖茨·斯塔尔 摄于1906年/64
赫尔大厦内部照片/88
从赫尔大厦窗户向外眺望/112
一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154
血汗工厂里的工人/198
霍尔斯特德街边的芝加哥河/258
赫尔大厦对面的波尔克街/280
朱莉娅·C·莱斯罗普/310
赫尔大厦某处的录音室/370
赫尔大厦健身房与剧院一瞥/426
插图
简·亚当斯的出生地:伊利诺伊州锡达维尔/4
7岁的简·亚当斯,摄于1867年/7
伊利诺伊州锡达维尔的工厂/10
伊利诺伊州锡达维尔的一条小河/22
年老的艾贝/42
位于伊利诺伊州罗克福德的罗克福德学院/44
罗马的人民大门/76
圣·彼得景色一角/88
与赫尔大厦相望的波尔克街/95
与赫尔大厦相望的南霍尔斯特德街/96
阅读赫尔大厦公告栏中的信息,刘易斯·W·海因摄
男孩俱乐部一员/105
一位意大利妇人与她的外孙/111
简·亚当斯的素描肖像,艾丽丝·凯洛格·泰勒画于1892年/114
赫尔大厦的正门/128
一位斯拉夫妇女的头像/134
一位意大利妇女的头像
赫尔大厦庭院门口/149
赫尔大厦接待室里的一位妇女与她的孩子/154
公寓房中生病的妇女与她的孩子们/164
育婴室里的婴儿们/168
赫尔大厦附近的一条小巷/181
位于霍尔斯特德街上的赫尔大厦,图片正面是大厦的公寓房/197
血汗工厂里的一名意大利工人/208
失业者,艾丽丝·凯洛格·泰勒画/220
一名移民妇女的头像/226
阿涅洛/235
赫尔大厦劳工博物馆中的爱尔兰纺纱工/238
赫尔大厦劳工博物馆中来自北欧的一位编织工/239
赫尔大厦劳工博物馆中的意大利纺纱工/241
赫尔大厦对面意大利人开的杂货店/258
托尔斯泰割草的素描/271
俄国移民的头像/275
赫尔大厦社区后部的住房/282
赫尔大厦附近的一条小巷/293
从赫尔大厦窗户向外眺望的景色/314
赫尔大厦建筑物之间的一条小巷/321
赫尔大厦图书馆的一扇窗户/346
一对意大利母女/354
鲍恩大厅的正面/363
一名俱乐部的孩子正在听故事/367
赫尔大厦录音室,刘易斯·W·海因摄/374
赫尔大厦音乐学校外观/379
赫尔大厦音乐学校内部/383
赫尔大厦庭院里的台阶/398
南霍尔斯特德街/401
霍尔斯特德街上的俄国移民,刘易斯·W·海因摄/416
赫尔大厦庭院的入口/426
在锻造车间工作的男孩,来自于赫尔大厦男孩俱乐部,刘易斯·W·海因摄/439
通往赫尔大厦的台阶/447
在赫尔大厦大厅里等候/453
(编辑:玛丽·马克·奥克布鲁姆)
该书作为“图书出版计划”的一部分已在“女作家的庆典”网站[1]上线,以下同仁均付出了不懈努力,他们是:艾德里安娜·弗摩耶,安德烈娅·杰迪,大卫·切泽姆,戴安娜·卡姆登,弗洛·卡里尔,吉尔·托伦,朱迪·奥斯瓦尔特,玛格丽特·西尔维娅,萨曼塔·M·康斯滕特,特里·帕金斯,玛丽·马克·奥克布鲁姆
(编辑:玛丽·马克·奥克布鲁姆)
(女作家的庆典网站)
序言
简·亚当斯(1860-1935)
出自:《赫大厦二十年》(由简·亚当斯自述注记)
麦克米伦公司出版,1912年于纽约
(编辑:玛丽·马克·奥克布鲁姆)
序言
我猜想序言都是在写完书后才写的,现在这本书我已经写完,那我该说说可能会让读者产生阅读障碍的一些地方,如果是看完本书后才看序言的话,那么就又另当别论了。
写这本回忆录的时候,很多次我都觉得赫尔大厦这个事业开始得太快了。50岁是生命旅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人在50岁的时候会静下心来写自己的所做所想,然而那些与我相处已久的人们已经与我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不能用简单的赞扬或批评来描述他们,对于我还在参与的一些社会活动与事业,我对它们是那么投入与热爱,虽然其中一些遭遇了挫折与失败,难以言表。
该选取哪些事件和经历去说确实难以抉择,对于每个孤立的事件,我想我应该已经做了准确无误的描述了,但也可能会因为选材而在总体上让人有误导之感。由于这些及其它种种原因我很难(第8页)对1889秋天之后发生的事情做忠实的记录,因为当时还没有主导的社会理论与经济观点,而我从那时候开始在芝加哥的一个工业区内居住。
如果有读者想要知道,为什么在重重困难之下,本书还是写成了,我可以列举两个目的性作为答复。其一是有组织性的慈善活动,这个是“有价值”的目的。因为安置点在美国很容易开展起来,我希望能通过参照先前的例子,包括之前经历过的种种压力与斗争,可以对后者有所帮助,从而消除人们对此所持的表面上的认识。另一个目的则显得微不足道了,我希望自己不要深陷在先前写的2部自传的影响中,其中一部我已经拿到大纲了,而写这本书令我觉得在安置点开展工作是那么顺利,那么富有吸引力。
前面几个章节详细叙述了各种外界影响和个人动机,很清楚地表明二十年间发生在芝加哥的各种社会与工业活动对人们性格所产生的影响,如果读者还是不能清楚这些,那么我真的不能饶恕自己了。我没有把自己的个人经历与赫尔大厦的历史分离开来,因为那些年里,我“深深投入到处理有关生命与生活的暴风雨中”,在各种事件及经历所带来的压力下,我的性格变得柔韧不拔,我与赫尔大厦是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为了与主题保持一致,很遗憾我没有把事件按先后顺序来排列(第9页),因为在赫尔大厦刚刚成立的前几年里,所处理的事件非常有限,后来我写这本书的时候发现,我已经记不清楚最早的那些事件了。
书中三分之一以上的材料都在《美国人》杂志上刊登过,书中的一个章节在《麦克卢尔》杂志上刊登过,有关安置点动机的早期宣言在几年前已经出版,它们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编写的,因为要再现当时的热情澎湃已经是不可能的。
我非常感激同样在赫尔大厦工作的诺拉 汉密尔顿小姐,为本书作了插图,本书的封面是由赫尔大厦的另一位居民弗兰克
哈森普夫卢格所设计的。同样感谢克莱拉 兰兹伯格小姐为本书作了索引及其它很多工作,克莱拉小姐也是赫尔大厦一员。
我在赫尔大厦的二十年间曾陆续出版了几本书,如果大家看了这本书之后,没有什么不同的感觉,那么我只能自圆其说,之前的几本书是以我的经历来支持论点的,那么那几本书所得到的反响,使我能够在本书中完整地阐述我的经历。
注释:
[1]女作家的庆典网站:A Celebration
of Women Writers 由宾夕法尼亚大学图书馆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