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幅图片300个地标

10天的历史巨变

1样的看法

 

 

 

震撼世界的十天

 

约翰·里德 著作

翻译

李娜 贾晓光 龙亭方

插图、地图、注释

龙亭方

 

 

 

 

 

 

 

 

 

译言古登堡计划

 

 

 

 

 

 

 

 

 

 

 

 

 

作者传略

约翰·里德(1887-1920),美国记者、诗人、共产主义活动家。在大众文化中,他已经成为一个含义多样的符号。有些人简单地认为,他是一个“浪漫革命者”,披着革命外衣的“花花公子”。

里德出身富商家庭,毕业于哈佛大学。他的家族涉足机械制造、燃气工程和钢铁冶炼等等行业。哈佛期间,他曾列席共产主义俱乐部的会议,但没有加入组织。里德立志成为一名记者,并为之不懈努力。他一身遭到的逮捕多达20余次。第一次是在1913年的新泽西,他参与组织“美国丝绸城”的罢工。同年秋,他被派往墨西哥报道墨西哥革命。一系列杰出文章为这位战地记者赢得了全国性声誉。

1910年毕业后,里德游历欧洲去看“外面的世界”,然后来到纽约,住在诗人和艺术家的聚居地格林威治村。大约1912年的时候,他认识了梅布尔·道奇,并开始有风流情事。这是一位奇女子,一位新女性。梅布尔堪称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沙龙女主人,也是文化探索运动的核心人物。后来,她这样描述他们的第一次相见,“他两处鬓角闪耀着光芒,却又让他变得可爱。他的下巴最好,真正诗人的颌骨。”

1913年6月,罢工游行第二天,梅布尔与里德出发游览欧洲。他告诉当时的女友,“罗丝,我不爱你我爱梅布尔。”他在分手信里说,“你狂热的爱让我窒息,你想杀死我的精神。我爱你超过我的生命,但是我不想让我的精神死去。原谅我,我爱你。”到达巴黎后,二人成为情侣。在那里,他们结交了毕加索和斯坦因。两个人在一起过着美好的生活。9月,他们因关系的裂痕回到纽约。接着里德在10月被派往墨西哥,梅布尔跟随至边陲小镇返回。

1914年8月,德国对法国宣战后不久,他启航前往欧洲采访。在那不勒斯,他又与自己的情人梅布尔相会。两人一同取道巴黎,辗转伦敦。梅布尔返回纽约后,他开始同法国妓女饮酒与德国女人作乐。1915年他再返欧洲,在硝烟中四处活动。前往俄罗斯的时候,由于彼得格勒大使相信他是间谍,他被激怒了。

年轻的梅布尔·道奇

在波特兰看望妈妈的时候,他遇见并爱上记者作家露易丝·布莱恩特。他对朋友说,“我终于找到了她。”幸福快乐的同时,两个人都同另外的人保持着相当自由的关系。在那个年代,这是性解放才具有的不羁情感,而布莱恩特甚至已经拍摄有大胆的裸体照片。

1916年早些时候,里德结识表现主义作家尤金·奥尼尔。这个人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三个人共同租住了一所房子。在他因病离开的一段时间里,布莱恩特和奥尼尔开始亲密关系。11月,他同布莱恩特结婚。激进的里德反对美国参战,被社会边缘化并失去工作。他把已故父亲的手表和别墅,抵押或变卖给了节育活动家、性教育家玛格丽特·桑格。

1917年8月,里德夫妇从纽约前往欧洲。他们途径芬兰到达彼得格勒。里德是社会主义新政府的热情支持者。他到政府机构上班,为政府翻译命令和新闻。里德接近新政府的核心集团。他认识了托洛茨基,并被引介给列宁。立宪会议解散后,他带上枪成为赤卫队的一名巡逻兵,准备为保卫外交部而战。后来,里德出席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开幕式,并做简短发言,承诺要将革命的消息传到美国。

露易丝·布莱恩特在俄罗斯

1918年,托洛茨基给里德提供了一个苏维埃驻纽约的领事职位。当然,由于美国不承认布尔什维克政权,他的国书几乎肯定会遭拒绝,并面临牢狱之灾。这个任命被彼得格勒的大多数美国人视为大错。后来,列宁撤销了这个提名。里德历经艰难和监禁辗转回到美国。

1919年3月,《震撼世界的十天》出版。列宁后来评价说,这是记述俄国革命的最好著作。10月,因为被控煽动罪,里德伪造护照搭乘护卫舰逃离美国,并充作司炉工行至挪威。最后,他路由多国来到莫斯科。他很高兴的是,列宁愿意为这本书作序。1919年冬到次年春,他一直在莫斯科近区考察工厂和村庄,另外与俄罗斯女人寻欢作乐。19202月后,他试图冒着被捕的危险回到美国的家中。3月,他在赫尔辛基货轮煤仓被捕,遭到毒打并被定罪走私。

6月,他终于获释,由彼得格勒回到莫斯科。这时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显得虚弱而苍老。里德出席了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妻子布莱恩特则同意与他做伴,正赶往俄罗斯。8月,他受命前往偏远的阿塞拜疆首府巴库,途中感染伤寒。里德不愿意继续行程,请求缓期。但是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坚称,“共产国际已经做出决定,必须服从。”

在巴库,里德接到妻子抵达莫斯科的电话。915日,他回到她身边,面容憔悴有加衣衫破烂不堪。里德决心回家,但是在25日里病倒了。他先被以为是流感,住了5天院后发现是斑疹伤寒。布莱恩特用所有的时间陪伴他照料他,但是因为盟军的封锁药物无从获得。他的精神开始错乱,然后右半身瘫痪,最后不能说话。

1920年1017日,他在妻子紧握的手心中死去。人们以英雄之礼为他举行了国葬,把他安埋在克里姆林宫红场墓园。

 

 

 

 

 

 

 

 

 

 

 

 

 

 

 

 

 

 

 

 

 

 

 

 

露易丝•布莱恩特在船上

这张快照的背后,是布莱恩特题为“渴望”的一首诗。她的诗句写到,“我的心是悲伤的心/投射出月亮下的影子”。它表达的可能是里德离世留下的伤痛。对里德的死,她说过“现在我已经失去一切。”也许,这张照片正是里德为她拍摄。

 

 

 

 

 

致路易斯

约翰·里德

(这是里德死前不久写下的诗,可能是诗人最后的一首诗。)

 

鸟啼带着雨,突然来到

苹果花盛开,在空气中弥漫

铃声细弱,仿佛水滴响起

银色的池塘上,风已经退去

柳枝在树上像倒立的毛皮

苍白的新草正四处苏醒

橡树上,蓝色的鸟儿

摇着我的歌声穿行

 

我白皙苗条的爱人

在白桦的树阴下

山峦沉入她无畏的双眼

所有的回望都纯真无瑕

我看不见那春天

幸福的冲动在身体升起

微笑让恐惧刹那消失

在她的身边静静呼吸

 

所有我微弱的飞翔

都是她给我温暖的风

像飞蛾穿过大海

现在,让我渴望轻盈的安息

在她花瓣般的乳房上

直到红色的光芒给我自由

让自由的我再看她一眼

从此凝望她永恒的消息

 

 

 

内容指引

1917年,一件撼动整个世界的大事发生了。

它就是俄国的十月革命。无论评说如何,它都已经也将继续给这个世界留下深深的印记。为什么要读历史?不是害怕忘记,而是不能失忆。或许,有一句话其实我们应该这样说:我忆故我在。失忆的人也一同失去了自我,一个人能够记忆多少他的自我才有多少。如果我们对当下之前的一切一无所知,那么所谓思考只是一种想象的存在。现在,美国记者和社会主义者约翰·里德,亲历并记下了这开辟人类新纪元的十天,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历史资料。

伟大的时刻成就了伟大的书。这是一部史诗般的报告文学。阅读它,能够让你走进历史的纵深,直面那一幕幕触动内心的生活场景。它能够为你还原那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重现那波诡云谲的社会画面。“这是世界上第一本详尽记述十月革命的历史性文献”。它是一件历史标本,也可以说是历史的脚本。它是创世纪,也可以说是启示录。它能让你感受到,历史并不遥远。

所以,本书所述永远都是一部鲜活的历史。所谓革命,也许一直都在发生。但是,还很少有人像里德这样生动地记载过。是的,一颗诗人的心灵,一双记者的眼睛,它会为你讲述什么呢?历史,就是让有心人去看见沧桑,就是从过往看见它的来世。这一点里德做到了。

1919年第一版的时候,它就成为畅销书。它曾经为列宁所推荐,被爱森斯坦改编为同名电影。它已经成为历史阅读中不可遗漏的经典。历史是怎么形成的?社会是如何变化的?人与人类的命运又是怎么一回事?这本书都能够带给你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还能够带给你俄国人的感知,美国人的视角,最后是中国人的况味。

这是一本名副其实的长销书,时至今日仍然不断再版,将来也必会如此。十月革命震撼了世界,而且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了解那场革命,这可以说是最好的一本书,或者说是首选的书!

电影《赤色分子》改编自作者的真实经历,也反映了本书所讲述的历史进程。10天全程对照谷歌地图请参见本书译言古登堡项目。

 

 

 

 

 

 

 

 

 

俄文版插图

(插图日期如未特别说明皆应不晚于1917年)

 

 

 

 

 

 

 

 

 

 

 

目录

 

作者传略

致路易斯

内容指引

列宁序

自序

解释与说明

第一章 背景

第二章 风暴来临

第三章 前夜

第四章 临时政府倒台

第五章 一往无前

第六章 救国革命委员会

第七章 革命前线

第八章 反革命

第九章 胜利

第十章 莫斯科

第十一章 夺取政权

第十二章 农民代表大会

附录

 

 

 

 

 

 

 

 

列宁序

怀着极大的兴趣,带着从未放松的专注,我读完了约翰·里德的著作《震撼世界的十天》。我无条件地向全世界的工人推荐这本书。这样的一本书,我希望看到它发行千百万册,翻译成每一种语言。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到底是什么?那些历史性事件对问题的理解是如此重要。这本书给出了诚实而最生动的讲述。这些问题受到了广泛的讨论。不过,在一个人接受或拒绝这些思想之前,他必须认识到他个人决定的全部意义。毫无疑问,约翰·里德的书将有助于弄清这一问题。这也正是国际劳工运动的基本问题。

 

尼·列宁

一九一九年岁末

 

 

 

 

 

 

 

 

 

 

 

 

 

 

 

 

 

 

 

列宁肖像及签名

(原著第一版插图,作者克莱夫·韦德)

 

 

 

 

 

 

 

 

 

 

俄文版插图

 

 

 

 

 

 

 

 

 

 

 

 

自序

这本书是剧变历史的一块切片。那也是一段我亲眼见证的历史。它不是要刻意塑造什么,而是要详细记叙那一场十月革命[1]。布尔什维克走在工人士兵的最前列,夺取了俄罗斯的国家政权,把它放在了苏维埃的手中。

自然,书的大部分都与“红色彼得格勒[2]”有关。这是国家的首都,又是起义的中心。读者必须认识到,彼得格勒发生的事几乎全俄罗斯到处都在重复。只不过激烈的程度或大或小,或者发生于不同的时间间隔。

我正在写作几本书,这是第一本。对于这本书,我必须严格限制为事件的“记录”。我必须亲眼看到,亲身经历。它们必须有可靠的证据支撑。书的前两章,大体勾划了十月革命的背景和原因。我知道,这两章读起来索然无味。不过,对于接下去的内容理解它们必不可少。

许多问题自己就会出现在读者的脑海。什么是布尔什维克主义?布尔什维克建立的政体是怎样的?如果说布尔什维克在十月革命前拥护立宪会议,那么为什么他们后来又武力解散了它?还有,直到布尔什维克成为显然的危险,资产阶级都是反对立宪会议的。但是,为什么他们后来又拥护它?

在这里,上述以及其他许多问题都无从回答。《从科尔尼洛夫到布列斯特和约》[3]是我的另一本书。那本书中,我探究这场革命的脉络,一直到苏德[4]议和的过程。在那里,我解释革命组织的起源与功能、民心民意的演变、立宪会议的解散、苏维埃的国家政体,以及布列斯特[5]谈判的过程和结局。

思考布尔什维克兴起的时候,我们有必要了解俄国的经济生活和国家军队。它们的瓦解不是在1917年11月7日,而是在好几个月之前。这是一系列社会进程的必然结果。它远在1915年的时候就开始了。[6]在沙皇宫廷的操纵下,腐朽反动分子对俄罗斯进行蓄意破坏,以求单独[7]与德国谋和。前线武器匮乏,导致了1915年夏天的撤退。[8]于是,军队和大城市食品短缺。到1916年的时候,制造和运输业已经崩溃。[9]现在我们知道,所有这些都是大肆破坏的一部分。它们都被二月革命及时制止了。[10]

俄国军队离开彼得格勒向前线出发

新政权的最初几月,尽管大革命之中世事纷乱,但是当世界上最受压迫的一亿六千万人民突然间实现自由,实际上无论是国内局势,还是军队的战斗力都得到了改善。

不过“蜜月”短暂。有产阶级想要的只是一场政治革命。政权从沙皇手里拿来,然后交给他们。像法国或美国那样,他们想让俄罗斯组建为一个宪政共和国。或者像英国那样,俄国因承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另一边,人民大众想的是真正的工农民主政治。

《俄罗斯来信》是威廉·英格利希·沃林[11]的一本书,记述1905年的那场俄国革命[12]。他极好地描述了俄国工人的思想状态。后来,他们几乎一致支持布尔什维克。他写到:

他们(劳动人民)认为,即使是在自由政体之下,如果政权落入其他社会阶级之手,那么他们仍然可能继续忍饥挨饿。

俄国工人满怀革命热情与精神。不过,他们既不狂热教条,也不缺乏谋略。他们时刻准备战斗,但是又不忘进行研究。在全世界的工人当中,只有他们从实际经验中学到了这些。他们准备就绪,愿意与压迫者战斗到底。压迫者,也就是资产阶级。不过,他们并没有忽视其他阶级的存在。在即将到来的激烈斗争中,他们只是要问,其他阶级是站在这一方还是那一方。

俄军士兵在火线

他们(工人)完全同意,我们(美国)的政治制度比他们的优越。但是,他们并不急着要把一个暴君换成另一个暴君(指资产阶级)。

在莫斯科、里加和敖德萨[13],俄罗斯工人被大批地枪毙、处决。俄罗斯每一所监狱关押的更是不计其数。他们还被流放到荒原和北极。他们付出这样的代价,不是为了换取那可疑的恩惠,就像高菲特和克里布溪的金矿工人[14]。

俄罗斯社会就这样前进着。在俄国对外战争期间,社会革命紧接政治革命而到来。社会革命又以布尔什维克的胜利为顶峰。

A·J·沙克先生是俄罗斯新闻社在美国的主管。他反对苏维埃政权,还撰写了俄罗斯民主的诞生》[15]一书。他在书中这样说:

布尔什维克组建他们自己的内阁。尼古拉斯·列宁任总理,里昂·托洛茨基做外交部长[16]。二月革命之后,他们的上台已经不可避免。这几乎立即就成为一件显然的事。经过那次革命,布尔什维克的历史就是他们稳步壮大的历史。

外国人,特别是美国人,经常强调俄罗斯工人的“愚昧无知”。确实,他们缺少西方民族的政治经验。不过,他们自发组织的锻炼非常充分。在1917年,俄罗斯消费者合作社的成员就超过一千两百万。苏维埃本身就是他们组织天才的绝佳证明。而且,在社会主义理论与实用方面,他们受到的教育是如此良好。也许,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民族能够像这样。

所以,威廉姆·英格利希·沃林这样描述他们:

俄罗斯劳动人民大部分都能读能写。多年以来,这个国家的局势如此动荡不安。结果,他们获得了领导能力的优势。他们中间不仅个人有才有智,而且大多数是同样革命的受教育阶层。他们怀抱复兴俄罗斯政治与社会的理想,转向了劳动人民。

1912年,俄国维捷布斯克全景

(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摄影,1863-1944)

很多作家都这样辩解他们对苏维埃政权的敌意。他们说,俄国革命的最后阶段,不过是“正派”人士在反抗布尔什维克的野蛮攻击。然而,正是那些有产阶级,当意识到人民革命组织力量的壮大,他们进行破坏和清扫,想阻止这场革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有产阶级最后使出了不顾一切的手段。为了瓦解克伦斯基内阁和苏维埃,交通运输被扰乱,国内纷争被挑起。为了破坏工企委员会[17],厂房被关闭设备被停转,燃料和原料遭到搬移。为了破坏前线的陆军委员会,死刑被恢复,军事失败受到纵容。

这一切无异于是布尔什维克之火的绝佳燃料。通过阶级斗争的宣扬,苏维埃至上的维护,布尔什维克对有产阶级进行了反击。

布尔什维克与有产阶级是两个极端。其他派系全心全意或半冷不热地支持他们。他们之间就是所谓的“温和派”社会主义者,即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和几个小党派。这些群体也遭到有产阶级的攻击。但是,他们的反抗力量被自己的理论绑住了手脚。

大体上,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认为,俄国在经济上还不到社会革命的成熟阶段。只有政治之外的革命才有可能。根据他们的阐释,俄国大众所受的教育不足以接管政权。任何这样的尝试都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反动。某些无情的机会分子可能借以复辟旧政权。后来,“温和派”社会主义者的结果就是这样。当他们被推上台,却害怕使用手中执掌的权力。

1912年,俄国苏兹达尔的卡门卡河

(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拍摄)

他们相信,俄罗斯必须经过为西欧所熟知的政治经济发展阶段,最后才能同世界其他国家一道,建立完全成熟的社会主义。所以,他们自然赞成有产阶级的观念,俄罗斯必须首先成为一个议会制国家——虽然带着西方民主政治的某些改良。结果,他们坚持要与有产阶级进行政权上的合作。

从这一点出发,他们拥护资产阶级只是一步之差的事。“温和派”社会主义者需要资产阶级。但是,资产阶级并不需要“温和派”社会主义者。所以结果就是,结果就是,当有产阶级变得越来越坚持,社会党人的部长们便不得不让步,一点一点地放弃他们的整个纲领。

最后,当布尔什维克推倒这完全虚妄的妥协时,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才发现自己是在为有产阶级那一方而战。当今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国家都能看到同样的现象。

在我看来,布尔什维克不是一股破坏性力量,而是俄罗斯唯一一个政党,拥有自己的建设性纲领,并有力量让它在这个国家付诸实现。如果他们当时没有接手政权,那么我毫不怀疑,德意志帝国的军队十二月份就会出现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沙皇又会再一次骑在俄罗斯人民的头上。

苏维埃执政整整一年后,流行的说法仍然把布尔什维克起义视为是“冒险”。那的确是一场冒险,是到目前为止人类最了不起的冒险之一。他们引领劳苦大众傲然走进历史,把一切都倾注在普遍而简单的社会要求之上。机构已经建立,大庄园的土地将在农民中进行分配。工会和工企委员会,正在那里着手让工人来支配工业。每一个村、镇、市、区和省,都有工人、士兵和农民代表苏维埃,准备着承担地方上的行政事务。

无论怎么看待布尔什维克,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俄国革命是人类历史的伟大事件。布尔什维克的兴起是具有世界意义的现象。历史学家搜寻巴黎公社的事件记录,不放过最微小的细节。正像那样,他们也会想着去知道1917年11月的彼得格勒发生了什么,想知道驱动人们的那种精神,想知道领导者的容貌、言谈和举止。正是带着这个想法,我写下了这本书。

在这场斗争中,我的同情心是有所偏向的。不过,讲到那些伟大的日子,我努力用职业记者的眼睛去观察那些事件。我关注的是对真相的记录。

约翰·里德

1919年1月1日于纽约

20世纪初的彼得格勒

 

【注释】

[1]原文为十一月革命。十月革命发生于儒略历的10月,公历的11月。儒略历是现行公历的前身。

[2]1914年一战爆发,圣彼得堡因音译自德语而改名彼得格勒。1703年,沙皇彼得一世建造该城。1713年至1918年为俄罗斯首都。

[3]十月革命之后,苏俄与德国于1918年3月签订该合约,退出一战(1914.8-1918.11)。条约因签署地而得名,即今日白俄罗斯的布列斯特。

[4]苏方指苏俄。苏联的存在时间是1922至1991年。

[5]布列斯特从前又称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原文即是如此。

[6]1914年8月,德国向俄国宣战。1915年5月俄军大败,撤至里加湾至德涅斯特河一线,损失170多万人。

[7]一战协约国主要由法国、俄罗斯帝国、大英帝国、意大利王国和美国组成。

[8]据一位俄国将军描述,俄军士兵三分之一没有步枪,在战场上等着战友倒下再去捡起。

[9]因为1915年大败,俄国失去了人口最稠密、工业化程度最高的省份。

[10]俄国二月革命发生于公历3月。

[11]沃林(1877-1936),美国劳工改革家,美国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联合创始人。该书于1908年出版。

[12]革命持续发生于1905至1907年间,由日俄战争惨败直接引发。革命以反政府为目的,但又无组织无宗旨。它促成了基本法的制定、议会的成立和多党制的施行。

[13]里加是今拉脱维亚首都。敖德萨在乌克兰。原著引文多为断续节录,翻译后删去了原著的省略号。

[14]这两个地方都是美国的淘金之地。高菲特在内华达州,此为“金地”的音译。克里布溪在科罗拉多州,1894年就发生过一次著名罢工。二者分别于1902年和1890年发现金矿。

[15]该书于1918年在纽约由俄罗斯新闻社出版。

[16]十月革命后,托洛茨基的实际职务是外交人民委员。1917年成立的苏俄外交人民委员会,取代了俄罗斯帝国的外交部。托洛茨基是苏联外交事业的创始人。

[17]这里的工厂包括一切工场作坊,等等。